考察小分队:2019创意弥勒· 东风韵国际设计工作坊
带队教师:张欣荣
考察地点:云南弥勒
云南红河州“东风韵”艺术文化小镇
在四月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长达半个月的外出实践开始了。刚刚到达云南的时候就不得不向云南炎热的天气屈服了,弥勒在云南北部,但也属于热带地区,又处于高原,阳光很充足即使是春天的四月,天气也很炎热。在调研了东风韵小镇和小镇周边的民族特色与风土人情之后,就是投入长达十天的设计工作中了。除了东风韵小镇的海报设计之外,同时要做的还有小组系统设计,在外出的后期还安排了两天的外出游玩,时间不可谓不紧张。
成果汇报的那一天,看着自己的做的海报与小组系统设计的汇报,不由得觉得此次云南之行不仅让我认识到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也让我学会了怎样配合小组分工和协调小组的任务,也体会到了小组的创造性、不同方向的专业的融合所创造的价值是自己一个人无法做到的。也让我首次接触了针对一个对象的沉浸式系统设计,开拓了眼界和对设计的认识,让我受益匪浅。
(文/朱宸璐)
东风韵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在阳光下显现出的艳丽色彩。下午斜照的夕阳,红色的建筑与五彩斑斓的花卉深深的映在了每个人的眼睛里。我这次海报设计的主要灵感也是来源于此。用东风韵小镇中河流的元素转化成抽象图形,颜色大面积的选用了最有代表性的红砖建筑的颜色,结合植被种类繁多的特点,希望可以表现出东风韵色彩浓厚斑斓的感觉。字体选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楷书字体,它醒目,有中式风格,定位在了粗的楷体,可以既亲民又有力。而小组作业的灵感来源于我们自身的体验,云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炎热的天气,我们采访了多位游客,大部分人认为景区间路程过长,且没有可供休息的地方,游客与景区的互动性也不强。因此我们就这两点主要目的设想了可交互性的地下走廊设计。
(文/岳书宇)
师生在太平湖森林公园和可邑小镇调研
活动时间的安排十分紧凑合理,最开始是对当地的特色景点环境进行调研,使大家对弥勒的一些风土人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于后续工作的推进。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可邑小镇,它是彝族支系阿细人的聚居地。“可邑”是阿细语“吉祥之地”,这里也是著名的彝族歌舞“阿细跳月”的发祥地之一,彝族史诗“阿细先基”流传最广的地方。里面的村民都十分好客,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精彩的表演。
接下来的几天,在张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开始利用手中的调研资料进行创作了,需要完成一张个人的海报和一套小组的系统设计。海报比较容易操作,设计灵感都来源于前几天的调研资料。在还没来弥勒这边时,我们小组已经进行过一些初步的讨论,决定设计一套东风韵的三维立体导视系统。正因为之前就确定了方向,所以在前期的实地考察过程中,比较的有针对性。小组合作这个东西还是比较的考验人的,毕竟四个人有四种想法,也许你觉得合适的东西,组员并不喜欢。首先就是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做的东西得同时进行,不能纵向延伸,这样时间肯定来不及。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四人有进行过一些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总的来讲,这是一次不错的合作尝试。
(文/朱紫玉)
创作讨论中
这是一次对我们来说很有意义的下乡实践活动。初次来到文化气息浓厚的云南弥勒,来到景色优美的东风韵小镇,我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很快投入到了调研活动之中。第一天晚上,我们在旅馆附近逛了一圈,夜晚被暖色灯光笼罩的小镇与白天不同,充斥着神秘的氛围,尤其是后现代主义造型风格的万花筒艺术馆,看上去像一座火焰山,这也是我后来设计海报的灵感来源。(文/季冉)
2019年4月13号早上七点半飞行过2245公里,我们到了云南弥勒的“威廉土堡”。时间过得很快。其实对于我来说,从小生活在城市里,去到一个景点也是很走马观花的,只是走个形式看一些建筑和一些风景。它们不会在我的记忆里占据多大的位置,随着照片的删除它们可能也就消失了,在日后也可能就是一句我去过。像这样长时间来到一个安静的环境里,去静静在这做一些创作,去想一些问题,是很难得的一个机会。
在北京,这样一个很大的城市里,很多的线索,很多信息都是由社交媒体,比如微信,微博等等,由这样一种快节奏信息时代通用的方式传达给你。它很直白也很明确,把具体的东西放到你的面前。而在这里的十五天,是由自己去感受,去感受气氛,去感受自然,去感受这里的砖与树。从而生成你的一些想法,成熟或者不成熟,它们都带着你个人的思考与感受的印记。所以这些是我在这里感受最深的地方。
(文/姜子涵)
云南最让人着迷的应该就是当地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的风情。我个人一直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兴趣浓厚,隐匿在山水间没怎么受过工业文化打磨的民族文化,就像闪烁着自然光泽的原石,经历几千年的沉淀还透露出浑然天成的朴素。比如可邑的原始宗教和自然崇拜,祭拜“山神”和“虎 ”。总而言之,是一种吸睛的原始之美,是像我们这种在城市长大的人难以接触到也比较难以理解的美。这也是下乡实践的意义所在,所以我全程注重体验这种美,想要收集一些具象的元素和抽象的感受体现在自己的创作里。这次的小组创作也是第一次合作进行系统设计,分工明确,大家虽然是大一但能力都很出众,也让我获益良多。
(文/姜晓萌)
通过这次的弥勒国际创意工坊,作为大一新生的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教学内容,充分的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调研,思考,创作来学习在学校里所无法达到的目的。 切身的体会过,实际的操作过,亲身经历过,才能真正的体会到社会实践带来的不一样的感受和眼界。
创作方面要目标性很明确,这是这次给我的最大感受,不论做什么创作,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定位,不然越做越乱,并且一定要看重团队的配合,团队的力量是1+1大于2的。并且做创作的一个优势是要懂得多,所以眼界很重要,打开思维很重要。
(文/吕伟康)
在小组的创作中,我们小组是从比较实际的方向上出发,对景区的导览地图进行了一个再设计。我主要是负责线上的一个ui设计,利用After Effects去做了一个东风韵景区的小程序。在整个小组创作过程中,对于我来讲,最大收获是通过这个小组的创作认识了一些朋友,彼此有了更多更好的交流,同时也锻炼了个人能力。总的来说,这次的外出调研看到了美丽的风景,在项目的创作上,也学到了很多知识,确实地感受到了设计学院打破专业壁垒的教改的优势。
(文/李佳铭)
我们这次主要是对于东风韵进行系统设计。根据系统分析的结果用系统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最大限度满足东方韵所需求的新系统。把所要设计东风韵的系统和它周围的环境共同考虑。包括确定系统功能、设计方针,产生理想系统并作出草案,通过收集信息,对草案作出修正,产生可选设计方案。 整个设计阶段是一个综合性反馈过程。因为央美设计学院不分专业,自主选课能让我学到很多不同领域的知识。东风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平台,让我们在学校教改大设计思路的前提下在大一就有机会去进行调研,提升沟通与表达,实践,分析以及与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而且这次更能让我体验到对于一个小组团队,如何分配工作,如何配合才能把效率提升最大,时间缩到最短。
(文/刘迎)
我们这次参加东风韵国际工作坊,主要任务分为两大块,一是个人主题海报创作,二是小组系统性设计。小组的系统性设计主要是通过系统性思维对东风韵小镇进行系统性分析。先后经过了前期调研、集中讨论确定方向、深入调研完善方案、小组成果汇报。
对于这次小组合作,我们大家都很满意。夜里转钟两点我们集体依然在酒店加班,大家没有任何抱怨。我们小组分工明确,大家积极投入,真想给我们小组成员一个大大的拥抱。我们的张老师也非常nice,大家私底下都对张老师赞不绝口。总的来说,这场外出实践收获满满。
(文/吴孟庆)
学生海报作品
创意弥勒国际工作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深深的体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下乡实践活动不光让我领略了云南风土人情,又让我的专业技术知识、发现问题的洞察的以及解决方案的实施力上有所提高,还对我的组员分工、任务分配、组员能力认识的综合能力上有所提高。创作的过程中有分歧、有矛盾、有挑战从而让我感受到了自己能力的不足,但也激发了我们的?志。
工作坊的形式让我们这些学生更早更快的接触到整个项目的设计流程,让我们知道设计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也让我们知道很好的在这种模式中可以互相吸取经验,从而获得新鲜的知识和能量。并且提高两个星期的调研、游玩、学习和工作让我们同学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这也是十分重要和美好的。
(文/李天意)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云南人长大,我对去弥勒这件事是充满私心的。好吃的烟熏肉,爽口的米线,还有不冷不热的气候。虽然因为工作限制大部分时间都呆在了东风韵小镇里,可我依旧非常满足。
有所作为的标准,应当是建立在完成自己手头工作的基础上,持续的拖延和退却,只会让人越来越废物和不作为。颓废和自暴自弃几乎让我对自己感到厌烦,但是我愿意为小组付出。虽然尽力抵达的效果并不完全尽人意,但这依旧是我努力过的证明。我也想要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而不是徒劳无功死无其所。
(文/陶山语)
在最近的写生中,我们前往了云南弥勒红河东风韵景区,参加了当地举办的设计创作。在参加设计创作的同时,我们还游览了云南的风景名胜,富有文化特点的景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最喜欢的景点要属“燕子洞”,洞外悬挂的牌匾和归巢的燕子构成的景象无比壮观,让我非常难忘,洞内千奇百怪的溶洞景观也蔚为壮观,当地人对于溶洞内奇石的想象也非常有意思。
回到设计创作的环节,经历了两个周的创作活动,我们完成了个人海报和小组创作两项作业,虽然中途遇到种种诸如想法瓶颈的困难,但我们终于一一克服。在这次活动中不仅锻炼提高了自己的设计能力,而且提高了小组合作能力,毕竟完成一份小组作业,需要组员们的集体合作。最后在汇报过程中我也通过汇报提高了自己的汇报能力,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文/杨书含)
本次外出实践经历是我第一次接触从信息采集、当地调研到信息整理再到总结、设计。完成了个人海报设计并参与完成了小组的导览系统设计。在刚下飞机、大巴路途、沿途经过的风景在一开始并没有让我感受到南北的差异,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的不同,但当下乡实践的活动临近结束,尾声到来之际,思索半月旅程,仿佛过了许久许久,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充实无比。接触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小镇文化。
(文/郑洁)
春季外出实践活动,跟随着张欣荣老师的步伐,来到了云南弥勒。在红河东风韵小镇这个景区为他们设计方案,让大家都收获颇多。先是被这景区的建筑所感染,古典、童话、独特的“大印章”房、“酒瓶子”房等令人耳目一新的建筑,在阳光的照射下,砖红色桶状建筑群显得更加的鲜艳。这片建筑群是超现实加后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用类似酒瓶形状代表了红酒文化,同时还有彝族的火文化和共生向上的三种文化结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期间我创作了个人海报设计和小组系统设计。我希望海报的视觉呈现能贴合当地带给我的文化感受,所以作品以线条突出、颜色饱满,能引发人们的想象力从而在这种想象力中构造整个世界。同一个信息能有无数种传达方式,而设计师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最合适的方式。
在小组系统设计中,作为组长,组织组员和分工工作是很重要也很让人头疼的事,但经过我的协调和努力,组员们都能很好且有效率的完成工作和分工,同时也是对我的一种锻炼,让我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更强。
(文/魏向民)
十天的沉浸式的体验和封闭的创作,对于这些激情盎然的学生们来说,却有着另样的训练体会。在这个魔幻的生态小镇里,他们面对着一个庞大的生态与产业的系统,冷静地发现问题并提出方案、用设计的多元思维试图解决、在多手段表达中攻克技术局限的难关、在艺术造型与设计方法之间寻找最为适度的契合并及时慌乱地处理着个体与群组的协作关系。种种体验,就好似弥勒那炙热的阳光扑向每个人的内心,灼热之后有些丝燥痛,但温暖依旧布满全身。
(文/张欣荣)
设计学院 云南弥勒小分队/图文
宣传部 何逸凡/编
2019年5月9日